有书真好啊!【164】《台北女孩看大陆》
164.郭雪筠《台北女孩看大陆》
去年11月,重读了郭雪筠同学的《台北女孩看大陆》。
建议从事对台工作的大陆同仁,有机会都可以找来看看。
可以说,这本书描绘了当代的“台北人”。
蛮佩服人文社的编辑。这样的书在如今的氛围里未必能出版。也再次推荐郭同学的公众号“台北女孩看大陆”。这是星星心向往之要追赶的目标。
豆瓣网友“爱台北”
郭同学生于80年代末的台北。
2009年,郭同学乘坐了“台湾贵州直航”的首航班机,第一次来到大陆。
2010年,郭同学在大学选修了“两岸关系”,注册了天涯论坛账号,后转战豆瓣。
2012年,郭同学来到北京大学念研究生。
这些故事,都在《台北女孩看大陆》的前50页里,共写成了7篇文章,划分到“在台湾的故事”篇章。
再往后,郭同学写了31篇文章,约200页,组成了“在大陆的故事”。
第一篇就是老鸟对于郭同学的叮嘱:包括过马路的诀窍、不要和大陆人争论、不要乱说话、不要乱吃东西、带个富二代回来……文风非常有趣。
再往后,关于口音有《灰机与“儿”》、关于特殊行业有《亲爱的小姐们》、关于地图炮有《关于“地域之争”这回事》、关于出租车司机有《亲爱的运将大哥》……此外,还有到哈尔滨、山西、青岛等地的旅行记录。
这31篇文章都是典型的豆瓣文青风。那时候,网络上还没有太流行微信公众号。假如现在发,肯定篇篇是爆款10万+,拥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传播度。
因此,这本书相当于是“网文合集”。在图书馆里,列入“随笔-作品集-中国-当代”,索书类别为I267.1。
郭同学的硕士专业是新闻传播,是李雪琴的师姐。从专业角度上,她学习到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对于提升文章品质有所帮助,但个人认为更重要的两个因素,是郭同学的包容态度和思想锐度。
包容态度,体现在求同存异。对于两岸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,《台北女孩看大陆》没有居高临下地评判,只是列举出两岸的客观情况,供读者自己来品评。这是很高明的一种行文风格。
思想锐度,体现在冷眼旁观。本书吐槽的对象不分群体,凡是可吐槽的地方均可吐槽,但就事论事,不上升到价值观层面。语气轻松活泼,颇有些闺蜜基友卧谈的感觉。
本书中还有魏雪明创作的Q版人物插画。这位画家是85后北漂,著有《媳妇儿,一起去卖煎饼果子吧!》。个人怀疑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牵线搭桥后的成果。他的插画对本书增色不少。
“台北女孩看大陆”
在拙作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台湾网红?》里,星星提到了三位优秀的台湾自媒体业者,分别是廖信忠、阿贝贝和郭雪筠。
星星认为他们三人的特质是优秀、真诚、接地气。郭同学是“接地气”的代表。
接地气分为两个维度。
一个是要融入大陆。既然是在大陆网络发展,那么肯定要一定程度上接受大陆网友的思维结构,同时彰显自己的特色。首先在自己的脑海中,就要做到两岸的融合。
用另一位台湾网红的话说,要有台湾元素,但不要固守台湾思维。任何网红想在不同的区域发展,肯定要做到本地化。目前来说,大多数活跃的台湾网红做得都很好,有些做得还比较过了(汗),说出的话比大陆网友还激进。凡事还是要掌握个度。
另外一个“接地气”的维度就很难了,那就是“说人话”。不趾高气扬、不居高临下、不刻意讨好,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,看似简单、实际很难。
郭同学的公众号“台北女孩看大陆”,就是接地气、说人话的代表。或许,有些内容大陆网友听起来不是那么悦耳,但她的表达就是让人很舒服,像是一个台湾女生和你谈心、聊家常。
这都需要天赋。
我们可以从郭同学的书名看出一些端倪。首先,她的标签是“台北女孩”,这就是一种清晰的人设定位。作为受众,自然更喜欢看对岸青年的真实样貌,而不是经过刻意修饰后的滤镜美图。
同时,“看大陆”也彰显了郭同学的两岸特色。看,是一个很妙的词。在新华字典的解释中,首个释义便是“使视线接触人或事物”。
在当下的大环境里,台湾青年愿意放下成见,用自己的笔触记录真实的大陆,就需要智慧和勇气。
再说几句“爱台北”
对于欣赏的台湾网红,星星有一个有些怪异的评价标准:一定要“爱台湾”。
一个不孝顺的人,几乎不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。一个不爱家乡的人,几乎也不会是一个爱祖国爱民族的人。
尽管台湾和大陆存在很多差异,但是作为在台湾长大的普通人,“爱台湾”其实就是感恩的一部分,是人性的一部分。
无论做事为人,都要尊重人性,相信人性。
春秋时,齐桓公对易牙说:“尝遍天下美味,唯独未食人肉,倒为憾事。”后来易牙就把自己4岁的儿子杀掉给齐桓公吃。管仲临死时说:“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,没有人性,千万不要重用他。”齐桓公不听,最终晚年被易牙围困,活活饿死。
讲这个故事,其实也是想说明,作为台湾新媒体人士,“爱台湾”应该是一个前提条件。
我们要打造“两岸共赏”的新媒体内容,就需要不能为了某一边的流量刻意去贬低另外一边,去人为制造对立和激化矛盾。
郭同学最开始在豆瓣上取名为“爱台北”,也曾经为此和大陆网友进行讨论,有些讨论还比较激烈。
但绝大多数事情都是越辩越明的。如今的郭同学不仅有广泛的新媒体受众,也有可以流传的文学作品。有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读者,并不会因为她“爱台北”,就觉得她“厌大陆”。
本来,这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。
“大陆人真好玩啊”“原来台湾人是这样想的啊”“台妹真有趣”……如果各位看完书后能有这样的心情,那就太好了。
——《台北女孩看大陆》后记